8.21.2019

[2017] 三年級 建築/安全感的建立



建築課是三年級的重頭戲,秋學季尾,隨著語文主課的《聖經》故事,亞當與夏娃來到人間,夜晚的森林充滿恐懼,他們建築了人間第一間屋子,以避野獸與風雨。藉由故事舖陳。建築課從「家」開始,孩子們談論著,他們覺得最安全的地方是哪裡?有人說是家裡,有人說是自己的房間。進一步談到,人們的第一個家是媽媽的子宮,那裡無比地安全與温暖。出生之後,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家。




接著,從故事中引領孩子認識原始人類在各種生存條件下,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房子。從洞穴、樹屋、印地安帳、高腳屋、竹屋、木屋、土屋、冰屋等。也運用泥塑、捲紙等材料,嘗試做出各種房屋的模型。


期間,我們走訪北埔參觀客家傳統的土角厝,在巷弄間,孩子親眼見到一粒粒米糠黏附在土牆的斑紋。在慈天宮,孩子新奇地研究高懸的鐘鼓與廟籤。在白牆朱瓦間,孩子觀察式各樣的窗型。後來,我們進入忠恕堂古蹟,孩子們看到閣樓儲藏室與樓梯,都躍躍欲試,期待能尋寶。當講解的顏老師帶領孩子思索正廳為何要設計高門檻時,孩子直接或跳或跨,或昂首或低頭,以身體演譯設計的用意。最後,孩子拿出日記本,畫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景物。



三年級的孩子進入生命中第二次自我意識發展期,孩子比以往更加清晰地看待自己或他人。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欲求,也能義正辭嚴地批判他人。這時,授予大量的實作課程,一方面能釋放孩子過度專注於自身意識的緊張,同時也藉由工作中的互助合作,平衡自我的張力。



歷經連日來的蘊釀,我們即將討論下一學季,靠自己的力量蓋出什麼樣的建築。孩子很快地意見分歧,在樹屋與高腳屋的選擇中僵持不下。課程中,我們有意識地導入溝通協商與合作的概念。教導孩子面對意見衝突時,如何發展溝通合作能力,以解決衝突。課程中設計三回合溝通,第一回合,請雙方列舉自己立場的優點與對方的缺點,二造溝通後,孩子皆不願意認同對方。進入第二回合,請雙方在自己想要的建築之下,融合對方的元素,形成一個新的建築設計。結果,二造亦不認同對方設計的結果。進入第三回合,雙方必須設想,在什麼條件下,願意接受蓋對方的房子。孩子起初想到的是以糖果餅乾為交換,在孩子自己協商中,最後決定蓋高腳屋,並給對方50顆糖果。原以為此事就此了解。想不到,當孩子將訊息帶回家,向父母伸討糖果時遭受阻礙。第二天,有孩子表明無法拿出糖果,也有孩子在父母約束下,不能吃糖。於是,孩子體會到「承諾」的本質,人們只能為自己能力所及承諾,不能替他人承諾或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。我們在主課程最後二天重新協商,過了一夜,孩子原先堅持的力道已緩和不少,比前日更有意願達成共識了。最後,雙方同意,主張蓋高腳屋的一方,必須自力搬運最吃重的四隻高腳。全班終於拍板定案,決定蓋高腳屋。



這是三年級的第一次協商,相信這不會是唯一的一次。過程中,孩子將不斷感受己見與異見的拉扯,學習自我表達與傾聽對方,跳脫自身思維,嘗試調整與改變。他們也將體認到,自己愈來愈有能力依憑自主與自願來決定與行動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