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明確闡明了憤怒如何培育人類的意識心,以及作為「愛」的前驅。邀請您閱讀。
「憤怒」的使命 GA58
讓我們想像一下兩個人之間的區別: 有兩位老師,其中一位已經達到了清晰的程度,這使得他能夠做出明智的內在判斷。他看到他的學生做錯了什麼, 但並不為此感到不安,因為他的理知心是成熟的。通過他的意識心,他也冷靜地意識到孩子的錯誤,如果有必要,他可以規定一個適當的懲罰,不是出於任何情緒反應,而是根據道德和教育的判斷。另一個老師的自我還沒有達到使他能夠保持冷靜和明辨的階段,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。他不知道該怎麼辦,他對孩子的不端行為大發雷霆。
這種憤怒是否總是與引發它的事件不相稱? 不,不總是這樣。這是我們必須記住的。在我們有能力根據理知心或意識心來判斷一件事之前,(協助人類) 進化的宇宙智慧已經為我們提供了「被該事件引起的情感所征服」的機會,我們的感知心中的某些東西會被外部世界的事件觸發。我們還沒有能力以正確的反應表現出判斷的行為,但我們可以從感知心的情感中心做出反應。因此,從感知心曾經歷過的種種(情感)經驗中,我們考慮了「憤怒」。
它指出了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。首先,憤怒表達了對外部世界某些事件的 判斷; 然後,人在不知不覺中通過憤怒學會對錯誤做出反應之後,我們在更高的靈魂中逐漸獲得了智慧的判斷。所以在某些方面,憤怒是一位教育者,在我們還沒有成熟到足以形成對與錯的正確判斷之前,它作為一種內在經驗在我們心中升起。我們應該如此看待憤怒,在一個年輕人還沒有做出深思熟慮的判斷 之前,當他看到違背他理想的不公正或愚蠢行為時,他會勃然大怒; 然後我們 才能與他恰當地談論正當的憤怒。當一個人的靈魂狀態是他可以被任何不光彩的、不道德的或瘋狂的事情所激怒,那麼就沒有人能比他更善於獲得合理判斷的內在能力,這就是憤怒如何將人類自我提升到更高層次的使命。另一方面, 既然人要成為一個自由的存在,那麼人的一切都會「退化」。憤怒會退化為暴怒,滿足最壞的利己主義。如果人類要走向自由,就必須如此。但是,我們必須認識到,可能墮落為邪惡的東西,在其真正意義上表現出來時,它可能具有促進人類進步的使命。因為人可以變善為惡,所以當好的品質以正確的方式發展時,就可以成為自我的控制物(所有物)。因此,憤怒應該被理解為能使人鎮定自制的先兆。但是,儘管憤怒一方面教育人類自我(私我),奇怪的是,它也能產生無私。當看到不公正或愚蠢時,憤怒壓倒了自我,那麼,自我的反應是什麼? 我們內心的某種東西在反對我們所面對的景象。我們的憤怒說明一個事實,那就是我們正在對抗外部世界的某些東西。然後,自我使它的存在被感覺到,並尋求保護自己不受外部事件的影響。此時自我的全部內容都參與其中。
如果看到不公正或愚蠢的事情,我們心中沒有激起崇高的憤怒,那麼外界的事情就會把我們帶入它之中,我們成為隨波逐流的旁觀者; 不會感到自我的刺痛,也不會關心自我的發展。憤怒豐富了自我,憤怒召喚自我去面對外部世界,但同時它也誘導了無私。因為,如果憤怒是高尚的,並且不會陷入盲目的暴怒,那麼它的效果就是抑制自我感覺,並在靈魂中產生某種無力感。如果靈魂充滿了憤怒,它自身的活動性就會越來越受到壓制。
憤怒是一種毒害靈魂的毒藥; 它抑制挫折了自我的自我覺醒,從而促進了無私。因此,我們看到憤怒如何同時教導獨立(私我)和無私; 這是它作為人類教育者的雙重使命,在自我成熟之前承擔起對自身靈魂的教育。如果在外部世界冒犯了我們的內心感受的情況下,我們不能在憤怒中採取獨立的立場,我們就不會是無私的,而是依賴的,在最壞的意義上是缺乏自我的。
對於靈性科學家來說,憤怒也是某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的先驅。生命顯明 了,如果一個人不能對不公正或愚蠢的事情大發雷霆,他就永遠不會發展出真 正的善良和愛。同樣地,一個通過高尚的憤怒來教育自我的人也會擁有一顆充 滿愛的心,並通過愛來行善。愛和仁慈是高尚的憤怒的反面。經過克服和淨化 的憤怒會轉化為與其相對應的愛。一隻充滿愛的手,鮮少是從未因不公正或愚 蠢而憤怒緊握的手。憤怒和愛是相輔相成的。
膚淺的神智論者可能會說: “是的,一個人必須克服他的激情; 他必須潔淨那些激情。”但克服某些事情並不意味著逃避或迴避它。一個人若提出要藉由逃避來擺脫他的激情自我,那會是一種奇怪的犧牲。除非我們先擁有某些事物,我們才能犧牲它。只有先在內心體驗過憤怒的人才能戰勝憤怒。而不是試圖逃避這些情緒,我們必須在我們自己之內改變它們。通過轉化憤怒,我們從那燒盡高尚的憤怒的感知心,昇華到理知心和意識心,在那裡愛和給予祝福的力量誕生了。
轉化的憤怒是愛的行動。這是我們從現實中學到的。適度的憤怒肩負引導人類走向愛的使命; 我們可以稱它為愛的老師。與「上帝的愛」相對的是,我 們把從世界的智慧中流出的、以糾正錯誤的方式顯示出來的不明確的力量,稱為「上帝的憤怒」,這不是徒勞的。我們知道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; 沒有對方, 兩者都無法存在。在生命中,他們需要並決定著彼此。
(鄭菡雲自 GA58 節錄翻譯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